紫藤廬 周德偉紀念網站

關於周德偉

生活紀錄

著作集

相關研究及評介
| | | | | |

【新思維】系列演講

201610月~12月

本系列演講主要環繞在「新思維」議題進行深入的探討。十月份紀建良針對風行於全世界的寶可夢(Poke'mon Go)遊戲風潮所帶來的社會文化現象進行社會學式觀察,探究資訊科技對人的行為的影響與變化。十一月石計生則將談論其最新出版的詩集「奎澤石頭記:三十年詩選,1982~2012」,闡述同時作為詩人與學者,他如何運用「詩的內面空間」於寫詩技藝及與社會學長期搏鬥的歷程。十二月則由高榮禧就其長期致力的精神分析研究範疇,討論晚近(後拉康)精神分析女性研究的新發展。
【行者如山】東由仁波切影像紀錄/張詠捷攝影展
影像的世界,是掌鏡人思慕的一段塵緣,張詠捷透過鏡頭,輕聲道出無盡的敬慕。與人事景物共織的美好,如同海上燈塔,引領著她的目光。藉由隨行影像記實,分享她生命中的一座聖山,一位老修行者,一個豐富古老的信仰,一趟堅定而謙卑的文化旅程。

【大陸人文學界的現況及未來】

2016年8月7日

此論壇邀請大陸重點爭取的台灣人才,現任上海交通大學歷史學系研究員張志雲,分享對大陸學界及人文現況第一手的深入觀察。

時間  |  2016年8月7日(星期日)     14:30 - 16:30

地點  |  紫藤廬(台北市大安區新生南路三段16巷1號)

 

此論壇邀請大陸重點爭取的台灣人才,現任上海交通大學歷史學系研究員張志雲,分享對大陸學界及人文現況第一手的深入觀察。

自十九世紀中葉鴉片戰爭爆發,古老的中國開啟了大門,開始與西方國家密切往來,傳統中國文化如何面對現代生活的挑戰,一直是中國人不斷討論、思考的重大問題。

二十一世紀中國大陸產業剛從製造業轉向服務業,在這個快速發展和濃縮速率的國家,中國文化發展逐漸強調內在超越的具體表現,重建公共空間、禮儀規範、文化復興、出版市場的蓬勃發展、中國古籍、學術發展研究等,乃至於追求人文價值的重建。一系列全面觀察,從老一輩的知識份子,幾乎消失的中年一代,到有話要說的年輕世代,一起來深入瞭解這個起點與未完的終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張志雲(Chang, Chihyun)為布里斯托大學歷史學博士,現任上海交通大學人文學院歷史學系研究員。研究主題為中國海關史、中外關係史、帝國殖民主義史、歷史地理資訊系統。運用地理資訊系統建立時空分配的數據庫,忠實地呈現清末十九個條約口岸的各項數據,並清晰呈現各國在中國的各種貿易形態。

曾參與蔣經國基金會,「國際合作資料庫建置」,“Digitising China: Photographs from British and Taiwan collections”。以及國立政治大學人文中心「中外關係與近現代中國的形塑」研究團隊成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報名說明

本次活動上限40人,採取報名制度,報名截止時間為8月5日

報名網址

https://goo.gl/ryd4dt

收費說明

免費聽講、自由捐獻茶水費。    

 

【政治與公民參與的未來】

2016年7月3日

我們如何掙脫數十年來政黨政治的束縛?
為什麼台灣有這麼多公民黑客,自願投入民主工作?
意識形態撕裂世界時,如何重新創造民主?

探究布迪厄】系列演講

2016年7~9月

本系列演講將集中在「探究布迪厄」的思想與藝術社會意義進行深入的探討。七月份石計生將以布迪厄的經典著作《區分》,從統計到社會理論探究其方法與思想構成。八月份由鄭志成導讀布迪厄《藝術的法則》書評會(報名制*)。九月份由高榮禧論福樓拜作品中的薩德品味問題。

1. 7月16日(六)上午10:30-12:10 從統計到社會理論:論布迪厄《區分》的構成(石計生)

 

2. 8月6日(六)下午 14:30-17:30 布迪厄《藝術的法則》書評會(鄭志成導讀) 

 

3. 9月3日(六)上午10:30-12:10  福樓拜作品中的薩德品味問題 (高榮禧)

 

講者:

石計生(東吳大學社會系教授兼系主任)

高榮禧(新竹教育大學藝術與設計系副教授)

鄭志成(東海大學社會系副教授)

 

演講地點:紫藤廬茶館一樓佑廳(臺北市新生南路3段16巷1號)

參與方式:免費聽講、自由捐獻茶水費。本演講是公益演講,講者必須自付投影機等費用。聯絡電話:臺北紫藤廬茶館(02)2363-7375

【風華跫音-紫藤收藏展】
從青澀到歷練,從苦悶象徵的八十年代,到眾聲喧譁的二十一世紀。
在那個高唱著“亞細亞的孤兒”的年代,鄭在東、陳來興、郭娟秋,各自以不同的語彙,抒發他們靈魂底層的生命情調,有赤裸裸的糾結扭曲,有鬱結的虛無,有對山林大自然的嚮往,或者靈性世界的超脫想像。他們在創作初期大都在紫藤辦過個展,年輕的歲月和紫藤的歷史有許多交集。這些時光的停格,也經由夏門攝影企劃研究室負責人簡永彬的熱情贊助,再度呈現在我們眼前。

【策展如何作為社會實踐---三方匯集的文化​行動主義對話】

2016年5月15日

此次論壇邀集從藝術領域、社會運動以及社會工作領域當中重要的文化行動實踐組織,分享他們對文化行動的思索、組織經驗、如何以策展作為社會實踐,民眾與美學形式的辯證關係等,進行跨領域的對話。
紫藤廬,幾代人的共同記憶周 渝
古話說,身在廬山不知廬山真面目。對寫紫藤廬這段歷史,似乎一路行來,現在回望,距離還太近。早有朋友敦促我記述一些歷史事件與重要記憶,但對於講述紫藤廬目睹的歷史,我是否能找到夠高度的視界及有意義的觀點,這是我一直猶豫的原因。

【理論與文化 II】系列演講

2016年4~6月

本系列演講主要環繞在「理論與文化」等議題進行深入的探討。四月份石計生教授則重新評估,在台灣流行於八零年代的年鑑學派,其中第二代代表性人物布勞岱爾的理論適用性,並以台灣流行歌為對象進行討論。

【台灣之光─慈善攝影展】

展期:3月12日(六)~4月18日(一),每天上午十點到晚上十一點開放參觀
開幕: 2016年3月12日(六)下午3時,親愛愛樂將現場演奏。
第一次幸運抽獎:2016年3月12日(六)下午5:30
第二次幸運抽獎:2016年4月2日(六)下午5:30

【水岸‧春至】

郭娟秋個展Kuo, Chuan-Chiu Solo Exhibition

展覽日期:2016/01/23(六)— 2016/03/06(日)
展覽地點:紫藤廬(台北市大安區新生南路三段16巷1號)
開幕茶會:2016/01/23(六)14:00
相關網址

【為終章寫序─當代『白色恐怖』的歷史記述、詮釋與失語】

本論壇嘗試展開歷史皺摺,思索「白色恐怖」能予當今與未來何種歷史與前途的反省。

【理論與文化】系列演講

2016年1~3月

本系列演講主要環繞在「理論與文化」等議題進行深入的探討。

【雲根未斷落凡來─再見于彭】

展覽日期:2015/11/07(六)— 2016/01/17(日)
開幕茶會:2015/11/07(六)13:00

【詩與電影】系列演講

2015年10~12月

本系列演講主要環繞在「詩與電影」等議題進行深入的探討。

【夢境行走】

侯飛月個展Fei Yueh Hou Solo Exhibition

展覽日期:2015/09/19(六)— 10/25(日)
開幕茶會:2015/09/20(日)14:00

【孫采華首展 / 圓明園&婺源 系列】

Ines Sun Solo Exhibition / Wu Yuan & Yuan Ming Yuan/Garden of Perfection & Brightness

展覽日期:2015/08/08(六)— 09/13(日)
開幕茶會:2015/08/09(日)14:00

【惡、修身與抵抗】系列演講

2015年7~9月

本系列演講主要環繞在「惡、修身與抵抗」等議題進行深入的探討。

【民族藝師孫毓芹先生百年紀念活動】大器今聲─臺灣斲琴展

展覽日期:2015/07/04~08/02
開放時間:11:00-18:00
展覽地點:紫藤廬(台北市大安區新生南路三段16巷1號)
主辦單位:台灣琴會、紫藤廬
贊助單位:文化部

《專業通才理想的實踐:台大建築與城鄉研究所訪談錄(一)》新書系列論壇

收尾,同時作為可能的起頭。
從一本城鄉所教師的訪談紀錄,勾連到對於台灣戰後社會與知識狀況的反省和批判。

【理解照顧的文化多樣性:原住民長期照顧服務實踐論壇】

邀請這些長期在地工作的照顧者來分享他們的經驗,並產生更強大的論壇對於原住民所需要的「文化照顧」的論壇內容,到底原住民照顧的文化特殊性是什麼,在實踐上又是如何在地落實,除了給主流社會刺激,也是為長期照顧政策提出原住民族實際需求的建言。也累積更多的經驗知識才能生產知識與主流長期照顧的想像抗衡。

【夜巡者Night Watcher】

王逸詩個展Kachina Wang Solo Exhibition

展覽日期:2015/05/23(六)— 06/21(日)
開幕茶會:2015/05/23(六)14:00

【漂亮你一人:人物、音樂與小說】系列演講

2015年4~6月

本系列演講主要環繞在「漂亮你一人:人物、音樂與小說」等議題進行深入的探討。

《西伯利亞溫暖的靈魂之聲》紫藤廬喉音茶會

~『喉音與茶色的相遇』~

圖瓦傳統曲調與樂器演奏。曲目含口簧琴、搖籃曲、家鄉的名字、牧民之歌、薩滿鼓之即興、卡基拉與呼麥演唱。聽茶和人聲於喉頭間悠轉。

【紫藤講座】中國大陸女權運動現在進行時─李丹

時間:3/27(五) 19:00~21:00
報名網址│http://goo.gl/ElUYVu

【錦瑟何年】

陸詠乙未個展

展覽日期:2015/04/11(六)—05/17(日)
開幕茶會:2015/04/11(六)14:00

玄土飛白Terre noire, ciel blanc

洪米貞的水墨與陶 Peinture et ceramique de Hong Mi-Jen

展覽日期:2015/03/07(六) - 04/05(日)
開幕茶會:2015/03/07(六)15:00

「最近的心境,很水墨;生活,越來越土!」是藝術家洪米貞近來的心情寫照。

【中國與世界:當代中國論述的興起、論辯與反思】

時間:2015年1月17日(六)14:30-17:30
地點:紫藤廬(台北市新生南路三段16巷1號)
主持:劉世鼎(澳門大學社會科學與人文學院副教授)
主辦單位:台灣社會研究學會、世新大學台灣社會研究國際中心、紫藤廬
協辦單位:台灣社會研究季刊

【月澤霞光】

林國信金工茶器展

展期:2015/01/10(六) - 03/01(日)
開幕茶會:2015/01/10 (六) 14:00

帶有月光輝芒般的銀器,自古即是王室貴族與品味的象徵,當貴氣銀遇上樸質茶,激盪出奢而不侈的茶器物。

【夢境與創作】系列演講

本系列演講主要環繞在「夢境與創作」等議題進行深入的探討。二月份則由高榮禧教授從福柯《性史》第四卷中的對於Artemidorus的《夢幻的秘訣》談起,釐析夢境與幻見的精神與文化意義。三月則由台灣畫家周珊瑢通過自身近年來在法國巴黎、美國底特律和故鄉台南等地的旅行與觀察,自剖其精湛繪畫藝術的視覺經驗構成。

【隆冬論道】王重陽〈滿庭芳〉:從儒家倫理至道家身體的轉化

2014年12月20日(六)上午10:30-12:10 王重陽〈滿庭芳〉:從儒家倫理至道家身體的轉化 (上.理論篇)
2015年1月3日(六)上午10:30-12:10 王重陽〈滿庭芳〉:從儒家倫理至道家身體的轉化 (下.實踐篇)

講者:石計生 (東吳大學社會系教授, 臺北市丹道文化研究會榮譽理事)

展期:2014年12月13日(六)~2015年1月4日(日)
開幕茶會:2014年12月13日(六)14:00

【曬。秋藏】

郭娟秋畫展&愛茶人私房收藏市集

暮秋時節,適合曬太陽,曬書,曬心情,曬收藏。郭娟秋發起的「藝術認養,秋藏計畫」,回到秋藏首展的紫藤廬,再次分享新作及認養人的溫暖。

【當代性學、道體與科技美學】

2014年10~12月

本系列演講主要環繞在「當代性學與科技美學」等議題進行深入的探討。
開幕茶會:2014年10月18日(六)14:00
古琴雅集:2014年10月18日(六)15:00(盧耽、戴宏洋 演奏)

【弦外之外】

盧耽 & 戴宏洋 琴茶二重奏

在古琴的世界裡,若說知音難尋,適合自己的琴更是難覓。
在茶的天地裡也是,找好茶不難,找自己心中理想的茶器卻十分不易。

盧耽與戴宏洋也是這樣開始從彈琴走向斲琴之路,從喝茶投入茶器創作,開始他們人生的新章節。
從尊德性齋到紫藤廬 --周德偉先生與自由主義在台灣 尉天驄
紫藤廬在日據時期原是一家官員住宅,一九四九年以後,國府遷台,就被分配為周德偉先生作為財政部關稅署署長的宿舍,而後被命名為「尊德性齋」。
儒家的憲政主義傳統:一個歷史的論證 姚中秋*
今天有這個機會紀念周德偉先生,我首先要表達對先生的感念之情。
約在2003年前後,大陸思想界發生重大變化。由於國有企業產權制度改革過程中嚴重的不公正,及收入差距迅速擴大的事實,曾經獲得廣泛支持的「市場化」,受到廣泛質疑。而九十年代中期大陸興起的自由主義思潮與市場化之間,存在著直接關係──如果說新文化運動時期的自由主義是與文學和歷史學聯繫在一起的,這一輪自由主義則是與經濟學聯繫在一起的。
試論周德偉的歷史定位 姚中秋
周渝先生囑我為尊德性齋主人周德偉先生的自傳作序。我惶恐不已:余何人哉,有資格作序?不過思量再三,我接受了這個任務。這是一個很好的機會,可表達我對老人的敬意和謝意。
約在2003年前後,大陸思想界發生重大變化。由於國有企業產權制度改革過程中嚴重的不公正,及收入差距迅速擴大的事實,曾經獲得廣泛支持的“市場化”,受到廣泛質疑。而九十年代中期大陸興起的自由主義思潮與市場化之間,存在著直接關係——如果說新文化運動時期的自由主義是與文學和歷史學聯繫在一起的,這一輪自由主義則是與經濟學聯繫在一起的。
新生南路三段16巷1號 邵建
新生南路的一部分在台大之旁,路長分為三段,三段中的十六巷一號便是“紫藤廬”。這是臺北的一座茶舍,也是臺北第一處市定古跡。離台的前一天下午,再度來此。友朋廬內聊天,我獨自在紫藤架下流連。那古老的藤幹,形容枯槁,狀若朽骨;但,舉目而視,藤葉何田田,滿架連翩。那翠嫩的綠葉,綠得那樣年輕,如同初碧。葉、幹間的顏色反差,讓我體味著生命的奇異。
不讀《新青年》的周德偉 邵建
這是一個有意味的個案。提及中國自由主義,我們當然會知道它的代表人物胡適,但不會有很多人知道周德偉。這不奇怪,一個是新文化運動的領袖,一個是當時對新文化至少是對《新青年》不感興趣的學生。這是一對北大師生,但如果看自由主義的家族譜系、或,看自由主義在學理上的修為,弟子比師,卻要更純正和勝出。
一個儒家自由主義者 邵建
題記:周德偉(1902-1986)湖南長沙人。自發蒙即接受傳統儒家教育,1920年考入北大,1933年留學英國倫敦大學經濟政治學院,師從哈耶克。1937年回國任教,1940年代轉入政府,長期擔任國民政府關務署長。1970年代僑居美國,後逝世於洛杉磯。其晚年翻譯哈耶克代表著《自由憲章》,長期關注國家經濟、政治和傳統文化等問題,尤致力於中西文化交互闡釋。一生著述與行跡,合儒家道統與現代自由主義於一身,故題。
不容青史盡成灰 周渝
父親周德偉先生生於民國前九年,也就是西曆1902年,陰曆九月十五日,據說正好是當年陽曆十月十日。辛亥革命到現在已百年了,今年正是他老人家一百零九歲冥誕。他的父親,也就是距離我出生已相當遙遠的祖父,周壽椿先生,直接影響了父親的人生起步。祖父的中國經學與史學根底深厚,雖然命運坎坷,但家中藏書卻不斷累積豐富。
紫藤廬一隅/我的父親周德偉先生 周渝
 許多人都有一個天真、無知而浪漫的童年,我的童騃生活卻是相當殘缺的。回憶過去,經常呈現的景象是:我坐在客廳的一個小角落裡,痴痴地傾聽著父親用熱情洋溢的湖南口音,面對前來探訪的朋友、教授或大學生們,縱橫談論國家大事、歷史教訓或是艱深的學術哲理。顯然那時我只能一知半解,甚至完全不懂,但卻也陶醉在父親以一個儒者情操的對國家人民、對政治經濟、對文化歷史的善願與希望中,這使我自童年起即承擔起一個我終生都可能承擔不起的使命感的命運中。那是在一九五○ 年代,在世界政局上是冷戰對立的肅殺年代;在台灣卻是在政經路線尚在掙扎的年代,更是一個白色恐怖加上在教育與學術、文化層面上嚴加控制的年
代。
吳序—古道照顏色談周德偉 吳惠林(中華經濟研究院研究員)
2014年9月2日
寫這篇序既是偶然、也是必然,也可說是機緣。
說是偶然,因為我與周德偉先生素昧平生,他在一九八六年去世時我才走出校門不久,也才開始真正走入自由經濟的殿堂,當時對周先生的印象只是台銀經濟研究室出版的《自由的憲章》(The Constitution of Liberty)之譯述者,就是到今天也沒有真正認識周先生。以如此生疏的關係竟被邀為其自傳作序,當然是偶然!
中國知識份子的局限與國際交流的困窘 何清漣
當我瞭解紫藤廬及其主人的歷史之後,覺得在這個象徵著臺灣知識份子追求自由的地方談這個題目,既算是對我自己的一種激勵,也算是我對中國知識界同仁們的一種告白。
為這個題目與其說是我去批評中國大陸的知識界同仁,還不如說是我試圖剖析包括我在內的同代中國知識人的困擾。更何況,剖析過去也許比較容易,剖析與自己有著千絲萬縷關係的同代人非常困難,這種困難不僅僅來自於認知。
豈有文章覺天下 朱學勤
1997年春,我應聯合報系文化基金會邀請,赴臺灣學術界訪問。4月11日晚,中研院錢永祥諸君帶我去台大附近的紫藤廬茶敘。正逢紫藤盛開,暗香襲人,月光疏影,恰是一年中紫藤廬最好時候。朋友告訴我,紫藤廬得名即緣此,原主周德偉,生前60年代被台大解聘,曾在這裏發憤翻譯海耶克《到奴役之路》;邀我來此的幾位朋友,十幾年前都是殷海光學生,初始研讀海耶克,也是在這裏。當年白色恐怖,這所盛開紫藤的小院子幾乎成為臺北自由主義知識份子的聚集地。能在這樣的地方交流雙方共同關心的問題,以茶助興,言談技緣,當然是再好沒有。

哈耶克經濟思想的現實意義 ──21世紀以來的市場經濟和民主制度危機及其出路 | 朱嘉明

正是由於人們把自己的命運交給市場那非人的力量,才使得一個文明
可能實現她以往的進步。否則這種進步就是不可能的。──哈耶克


今天,在很多人看來,自由主義不過是一種思潮,一種價值觀,一種理論。其實,自由主義的意義遠遠不止這些,自由主義還是一種歷史存在過的共識,一種政治權利的原則,一種歷史的範式,一種真實的經濟、社會和政治秩序,一種生活方式。

【抗天災‧禦人禍】

從與發展主義切割的人民自救道路出發

時間:2014年9月21日(日)14:30~17:30

今年是九二一震災後的15週年,也是八八風災後的5週年;在此時間點,有必要藉著論壇邀請相關學者專家,共同反思發展主義的迷思,藉著「抗天災‧禦人禍」的圓桌論壇,來探討從發展主義切割的人民自救道路。
展期:2014年9月6日(六)~10月12日(日)

【蘭煙停雲】

香史、香器與香席

蘭煙裊裊,停雲留香,是以此展揭開香道的神秘面紗,以史述之、以器翫之、以香入席,回歸日常,讓現代生活可於一縷幽香中感受性靈的澄靜清明。
它是台北的文化地標施叔青
我和紫藤廬的淵源應從紫藤廬的前身----周渝的老家說起。1965年,我從純樸而略顯破落的鹿港小鎮來到台北唸大學,認識了唸藝專的奚淞,間接又和周渝熟稔起來;由於活動範圍總不脫溫州街、新生南路一帶,我和奚淞、王津平、汪立峽等人,總是幾個人簇擁著,呼嘯而來,呼嘯而去,在周家出入得十分頻繁。

對我這樣一個從中部小鎮乍到台北的少女來說,紫藤廬當時給我的印象是優雅、舒適、溫暖而有文藝氣息的「家」。我記得周德偉先生總是穿著長袍,抽著煙,煙灰掉落滿地,講得一口我全然聽不懂的湖南話,可是他又總是過度熱切地想向我們表達他的思想……。周渝的母親則是一個慈祥可親的女性,至今我仍時時懷念她。當時我們這些遠離家鄉,在外賃屋求學的年輕人,都受到她的熱情款待,她親自下廚督導的一桌美味菜餚,也常讓我們「飽」受家的溫暖。我記得廚藝不錯的奚淞,還在周家表演過拿手絕活「糖醋魚」。
World of Chinese CultureAlan Horowitz ( 美籍猶太裔語言學者 )
Ten years ago, having walked and hitched through Japan and enjoyed the serenity of its mountains and forests and its many temples and gardens, I arrived, by ship, in Keelung. From there I boarded a bus and was soon in Taipei, and in shock!
Crossing the street was a daunting, frightful experience. I had lived and traveled in over 60 countries, but was new to Asia. Taipei’s crowded hectic pace was a nightmare.

A few days later I walked past a small lovely garden with fish swimming in a pond, oblivious to the din of buses and cars on the street. Peeking into the garden and inside the door, I glimpsed another world, an oasis really. Here was serenity and an ambience at once creative and peaceful, with an exquisite feel for things as they should be.
禁忌時代裡的開放空間王津平
我和紫藤廬的淵源可能比一般人還深些。在紫藤廬還只是周渝的老家時,我就曾和周渝「同居」在此,並經常和一票朋友進進出出,甚至以周渝家為家,感情上比自己的家還親。我們那一代的文藝青年就在這裡的集體記憶中渡過了青澀的青春期,至今它仍是我生命中最珍貴的一段美好時光。

當時的紫藤廬不僅是一個「家」,我認為它還是戒嚴的禁忌時代裡,一個開放的言論空間。周渝的父親傳承了五四以來知識份子較開闢的胸襟與及視野,而且飽經民國以來的憂患,對於提攜後進,有很大的熱情。他容許年輕人在這裡為了真理、為了辯學,和長輩爭執得臉紅脖子粗的、以身作則的民主修養,對我往後的教學生涯,起了很好的示範作用。當時在紫藤廬出入的學者,禁忌下的人物、文化人等,都是我早期思想的重要啟蒙者。比如,「傳統下獨白」的李敖,以及熱愛中國文化的辛意雲、高信疆、奚淞、蔣勳等等。
一個心靈可以獲得滋養和成長的地方林麗珍
我和周渝認識是在民國66年。當時,我正籌劃著第一次的舞展「不要忘記你的雨傘」,音樂家陳建華介紹周渝來幫忙。由於是第一次,大家經驗都很生疏,周渝便很熱心地接手了大部分的企劃、行政工作,於是我的第一次舞展就在當時周渝的老家------現在的紫藤廬------運作起來。我記得當時這個地方雖然有些破舊,但給我的感覺卻是非常美麗。因為那其中的人(軟體)和房舍(硬體)的感覺是那麼的契合。對我而言,人往往是一個環境的靈魂,紫藤廬當時經常有藝文界的朋友出入,那種特殊的氣氛和感覺就格外吸引人,而且好像不知不覺中形成了一股可以心靈交感的氣流,使人在其中獲得滋養和成長。當時,我記得蔣勳、奚淞等人也常來,我也在此認識了很多藝文界的朋友,我自覺從中就獲得了往前推進的力量。
江湖落魄者的棲身所林濁水
我和周渝認識近二十年了,和紫藤廬的緣結得很早。換句話說,在紫藤廬還不叫紫藤廬,只是一幢種有紫藤的老房子時,我就常在此出入了。那時,戒嚴時期下的周渝有兩個特點:是個自由主義者,同時又愛好藝文活動,因此當時一群不滿政府扼殺文化的年輕朋友很自然地便凝聚在一起。

1977、1978年,台灣戰後的一代開始邁向社會政治的改革,可惜才冒出的火苗很快就因高雄的美麗島事件而被澆熄、撲滅了。我們這些民主運動的後起之秀正走投無路時,紫藤廬是一個可以容納我們的地方。所以,當時很多朋友沒有流浪街頭,和紫藤廬很有關係。
尊重文化,從這裡開始吧!瞿宛文
在台北活動,能夠找到一個舒服的空間,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眾多現代大樓中的場所,或許亮麗,但是總難免讓人覺得冰冷且缺乏風味,有風味而又能持久存在的是很少有的。而紫藤廬是極少數的例外,但是它現在也面臨消失的可能。

自從九年前回國後即加入《台灣社會研究季刊》以來,就開始每個月一次在紫藤廬開會的例行活動 (由紫藤廬贊助),因此對紫藤廬的環境相當熟悉,同時也常常會為了參加台北文化圈的各種大小活動,或是聚會、或是演講、或是討論會,而來到紫藤廬,因此自己已經和其他人一樣,把紫藤廬當作是屬於台北文化圈理所當然的活動空間了。
法蘭西學院與紫藤廬講座石計生
引自《就在木棉花開時—公館/溫羅汀的那個年代》,歷史智庫出版,2006
美學策進會的「紫藤廬講座」是現今我們在溫羅汀的回饋社會方式,已經從「公館/溫羅汀」空間的文化教養長成,現在以開放給台北市民免費聽講的「無償勞動」的公開演講每月至少一次,從學習者到啟蒙者,加入具體化的溫羅汀文化的一部份。

話說一九六九年,法國當代後現代思想家傅柯(Michel Foucault)才四十三歲就獲選為法蘭西學院教授。法蘭西學院幾乎可說是法國最高學術機構,它的制度非常特別經由投票從研究者中選出最為優秀者,卻不問教授的學歷為何,既沒有學生也不具任何資格。每年,教授們必須舉行的公開講座對象是開放給一般的市民,完全免費內容呢?是教授們的最新所想的,所實驗的,所研究的最新努力成果時間呢?通常是每年的11月至隔年的5月,每次兩個小時,一年十二次。從一九七0年至一九八四年,傅柯十五年來的系列主題,是他生命裡一些偉大著作的內容構成部分,如:認知的意志(1970-1971)、不正常的人(1974-1975)、必須保衛社會(1975-1976)、生命政治的誕生(1978-1979)、主體性與真理(1980-1981)、主體詮釋學(1981-1982)、對自己與他人的治理(1982-1983)和對自己與他人的治理:說真話的勇氣(1983-1984)等,而傅柯每週三的課總是聽講者眾,常常擠爆了那民主而深邃的講堂空間。
紫藤廬的女人陳艾妮
去過新生南路旁的「紫藤廬」茶館嗎?
把傳統日式的亭園木樓改成茶藝館,是紫藤廬的特色。
保持木屋原味的館內,當然也有異於一般風味的人。
紫藤廬的女人,總是穿著棉質的布袍,冬天,好像是灰色連身長袖,夏天,是白上衣柚皮綠長裙配蓮紅色腰帶。她們並不像別的餐館的工作者那樣,要是不裝扮成小可愛的模樣,就是穿得好像宮廷女官再現;她們常是一種女學生的樣子,個子高挑,皮膚有著健康的顏色,長髮梳成辮子,就是有一種民間女子的姿態。
讓更多人的生命在此共鳴林谷芳
我很難回想起第一次和紫藤廬結識的淵源了,可能是和一些文化人一起出入吧。

比較清晰的一次印象是:在此參與了周渝舉辦的一次中日音樂雅集。當時中日兩國的古樂團體:長唄及漢唐樂府南管以音樂會友,相互對應,周渝為了表示慎重,也為了在尚禮的日本人面前表現出”禮”,特別準備了一捲宣紙供大家簽名,紙面上並以書法詳列了出席者的姓名及頭銜等。這是我對於紫藤廬印象鮮明的最早記憶了。

後來,大約在八O年代,周渝無意中聽聞了一些中國名曲,如「月兒高」、「霸王卸甲」等,很受感動,並興起了進一步探究的念頭;但苦於當時中國音樂的第一手資料不足,能與其作美學及人文世界對話的人亦極少,於是我們就因中國音樂而熟稔,並進行牽引了日後合作的種種因緣。
多少文化的種子在此萌芽……陳建華
十九歲時我就認識了紫藤廬,我還記得當時周渝的名片上印的是「思想工作者」,這在我們那個天真爛漫的時代裡顯得很有意思。周渝很早以前就是一個真正對文化、藝術有深度修養的的人文工作者,他的一些想法對與他同年齡或更年輕的朋友們影響很大。十九歲也是我正式進入專業音樂領域的時候,我就在紫藤廬和許多年輕或者年長的文學、藝術工作者相識、交流。我記得像奚淞、施叔靑、李昂等就經常在此出入。
我印象特別深刻的有幾件事。當時我擔任青韻合唱團(北一女及建中校友組成)的指揮,正苦於沒有場地練唱,走投無路時,我找上了周渝。周渝二話不說,不但免費提供場地,還特別向一位沈老師借來鋼琴供我們練習。如今這些當年在這裡練唱的孩子目前都成了社會的中堅份子,其中不乏律師、法官、企業家……。
在紫藤廬和Starbucks之間龍應台
台灣的內向性
 一位居龍頭地位的電子企業家告訴我,一九六八年,他曾經陪同他的美國的企業總裁來台灣考察,思索是否要把他們第一個亞洲分廠設在台北。考察結果卻是把分廠設到新加坡去。原因?當時的台北顯得很閉塞,對國際的情況很生疏,普遍的英語能力也差。換言之,國際化的程度太低。
 二○○二年,孤星出版社(Lonely Planet)出版了專門介紹台灣的英語版旅遊書。作者用功不深,對台北市的新發展似乎沒什麼概念,但是整體印象他是有的。台北,他寫著,是亞洲最難接近的城市之一。意思是說,台北顯得閉塞,與國際不太接軌,英語能力也差,以至於,國際的旅遊者很難在這個城市裡悠遊自在。
紫藤廬,代表了台灣早期思想文化的一部分盛況錢永祥
我和紫藤廬淵源真是很久了。1982年我國外回來,經過許多黨外朋友的引介,認識了紫藤廬,於是經常在此喝茶、聊天、談論時事。和周渝本人則認識得更早,至少在大學時代就已經聽聞他的名字了。我個人和紫藤廬淵源中特別有意義的有兩種:
(一)我個人從事的學術研究是有關自由主義的政治思想,而周渝的父親周德偉先生在台灣自由主義的發源過程中,正好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除了周德偉先生本身著作、翻譯了許多西方自由主義的重要著作之外,他在民國四十年代初期也和自由主義學者如殷海光、徐道鄰、張佛泉、夏道平等過從甚密,殷海光譯介海耶克的「到奴役之路」,就是周德偉的提議和鼓勵所促成。我和周德偉先生雖然未曾謀面,但是每當走進紫藤廬這個老房子,我就好像可以想像四十年前高朋滿座的學術議論氣氛,那種身歷其境的感受非常強烈。紫藤廬可以說代表了台灣早期思想文化界的某一部分盛況,這個歷史的切面是應該值得大家追念和重視的。
端看台北能不能成為巴黎!夏鑄九
我和周渝是中學同學,說來算是老朋友了。但更重要的是,我和幾位學術界朋友合辦的「台灣社會研究季刊」誕生在紫藤廬,十年來每月一次的編輯會議都在此召開。我們幾個朋友真的常常自嘲「白吃白喝了周渝十年」,我也常常調侃研究哲學的錢永祥,能不能算是「台北的沙特」?如果能,那紫藤廬就有如巴黎大學旁沙特和卡謬常去的小酒館。不過,巴黎的沙特可是要自掏腰包的,台北的沙特卻幸運地白吃白喝了十年。目前,這份刊物已是台灣重要的批判性社會研究學術刊物,對年輕的學術工作者及研究生有一定的影響力。

另外,我想說說紫藤廬的價值、意義以及對未來的期許及建議。
我的父親周德偉先生周渝
許多人都有一個天真、無知而浪漫的童年,我的童騃生活卻是相當殘缺的。回憶過去,經常呈現的景象是:我坐在客廳的一個小角落裡,痴痴地傾聽著父親用熱情洋溢的湖南口音,面對前來探訪的朋友、教授或大學生們,縱橫談論國家大事、歷史教訓或是艱深的學術哲理。顯然那時我只能一知半解,甚至完全不懂,但卻也陶醉在父親以一個儒者情操的對國家人民、對政治經濟對、文化歷史的善願與希望中,這使我自童年起即承擔起一個我終身都可能丞擔不起的使命感的命運中。那是在1950年代,在世界政局上是冷戰對立的肅殺年代;在台灣卻是在政經路線尚在掙扎的年代,更是一個白色恐怖加上在教育與學術、文化層面上嚴加控制的年代。
它有各式各樣的可能性雷驤
我對紫藤廬的記憶應該是從「一個朋友的家」開始。
我記得我第一次和新婚妻子Amy來此作客,是在現在大廳的位置。當時,第一眼的感覺是,這個地方好棒!那麼寬敞舒適的大廳如果能讓更多人來此對談交流,真是再理想不過了。果然,沒多久,周渝逐漸開放了這空間,我親眼目睹了預期的理想的實現,著實感到非常興奮。當時的紫藤廬幾乎有各式各樣的可能性。我在紫藤廬辦了第一次畫展,這對我而言是很奇特的經驗,因為之前我未曾動念要開畫展。我記得當時邱煥堂來談過貿易瓷,還有許多朋友來此發表非正式的美學的論述。甚至,周渝還免費收容了自台中北上,無家可歸的畫家陳來興在此落角作畫,同時位了讓他掙些生活費,還提供場地讓他開班授徒。這樣自然而有人情味的人文活動持續地做下去,於是很受到社會矚目。
紫藤花開時陳文茜
紫藤,每年春季花開,約莫三月。今年紫藤花開,總統大選剛值落幕,春雨來得特別多,又不是時候,花朵雖繁茂,被雨折騰不到一星期,粉紫夾點嫩白的花瓣已碎落滿地。
327,五十萬人大遊行後,我難得興起,沿著仁愛路,新生南路,走進紫藤廬。紫藤廬老宅依舊,幾十年下來,時光匆匆,繁華遠去,花開又花謝。負責人周渝惋惜,也不過十天光景,花已掉了一半,紫藤老樹已歷經半個世紀,老樹攀騰過權力,攀騰過自由的吶喊,攀騰過知識分子的反抗,攀騰過台灣最困苦的民主歲月,攀騰過台灣第ㄧ家古老的茶藝館,攀騰過台北第ㄧ個反抗的文化空間。五十多年來,抓著結結實實的泥土,歲月雕琢的粗藤,冒出新葉,每年到了三月,不管時局歸誰,準時開花了。

【來自靜脈的聲音】

許馨文個展

展期:2014年8月2日(六)~8月31日(日)
開幕茶會:2014年8月2日(六)14:00

純白色六角形的鉛筆會讓人聯想到什麼?日常隨手的書寫工具?兒時初始的學習記憶?知識的象徵?抑或只是種單純有機結構體?

【習得的滋味】

雲南普洱茶形象的變遷

時間:7月25日(五) 19:00~21:00
講者:張靜紅(雲南大學新聞系講師暨澳大利亞國立大學中華全球研究中心博士後研究員)

作為一個雲南人,演講者經歷和目睹了近年來普洱茶的價值在原產地所發生的巨大變遷。這些變遷無所不在,包括茶園栽培、茶葉製作、品飲方式乃至相關的人情交往。演講者將透過她的主要調查地--雲南易武茶山,與大家分享並反思引發這些變遷的外在和內在驅動力。
從茶天地到人文道場
十八世紀一位英國作家曾深切感到:飲一杯來自大自然的好茶‧對靈感的催生作用‧不禁說出:「茶葉是靈魂的飲料!」而崇尚自然‧強調「天人合一」‧在認知的深處認為「天人同構」的漢民族‧千餘年來‧多少文人、藝術家、修道人、和尚與廣大民眾‧早就體會「從一口茶品山川風光與大自然精神」!我們可以說‧一片在水中展開的茶葉‧就在茶水世界中展開了一個小小的「自然道場」;而當飲茶人能放開自我‧讓精神與茶水相融時‧「無限」即為他開放。也有人在茶中找到大自在,有人在茶中展開了靈感與創造力,有人在茶中進入「初禪」〈「茶即禪心」、「茶禪一味」〉;也有人在茶道場中找到了對社會

【比較研究-小說、臺灣歌謠與身體】

2014年7~9月 

本系列演講主要環繞在「小說、臺灣歌謠與身體」的精神分析與文化想像相關的議題進行深入的探討。

【1989之後的中國文學】

 貝嶺vs.林培瑞

時間:7月10日(四)19:00~21:00
講者:貝嶺(詩人、編輯和出版人)、林培瑞(美國知名漢學家)

詩人貝嶺及知名漢學家林培瑞,共同從文明及世界文學的視野去探討自1989年「六四」之後的當代作家,對於歷史那一重要時刻、那個時代及隨之而來的社會變化如何於文字中呈現及見證。

【我們反抗,我們自由:我的心靈史】

余杰

時間:5/23 (五) 19:00-21:00
與談人:余杰(中國流亡作家)、鄭村棋(資深社運人士)

在台灣太陽花學運暫告一段落後,轉守為攻凝聚成另一種力量,公民意識遍地開花,要求政府傾聽人民的心聲。多次獲選為「影響中國百名華人公共知識分子」的余杰,集政治評論家、散文作家、歷史學者、人權活動家於一身,和與談人鄭村棋,同樣長期關注人權與社會運動,今年適逢中國六四天安門學運25週年,期待藉由這次對談,除分享個人經驗,也提出對於新一波公民運動的觀察與剖析。

【空草澄泉】

梁銓 甲午 忘茶個展

展期:2014/5/17(六)~6/22(日)
開幕茶會:2014/5/17(六)14:00

繼2011年「瀟湘行-梁銓水墨個展」,紫藤廬2014年春的首檔新展,再次邀請到極具代表性的大陸現代抽象水墨藝術家梁銓展出。

【「原」源不絕】

反思原住民青年組織與行動

時間:2014年4月12日(六)14:30-17:30

本次論壇邀請了不同世代的原住民議題行動者,分享他們投入原住民青年組織工作與原住民運動的經驗,歡迎您一同來思索、前行!

【小說與歌仔本】系列演講

2014年5~6月 

本系列演講主要環繞在「小說與歌仔本」的女性與文化想像相關的議題進行深入的探討。

【詩、塗鴉與空間】系列演講

2013年4-6月

本演講活動群4月開始由石計生從閱讀法國當代思想佳布朗肖(Maurice Blanchot)的文學空間(L'espace littéraire )的啟迪,探究其中對於卡夫卡、馬拉美、和里爾克等小說家詩人的作品沈思,並將以漫談方式跨越至自身詩生命與美學經驗的文學實踐。4月另一場特別邀請社會文化塗鴉客,《等他乾》作者Candy Bird,對其塗鴉作品進行分享。主題為廢墟到街道,訴說一位塗鴉藝術家以他畫筆引領我們對社會議題進行反思與想像;本場將由社會藝術觀察者張安天擔任主持與評論。6月份則是高榮禧的通過對於愛爾蘭大詩人葉慈(W.B. Yeats的詩作解析,拆解創造力之奧秘與文學成就。

【2014 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x 哈佛大學出版社學術出版論壇】


美國哈佛大學出版社(Harvard University Press)成立於1913 年,是一具有百年歷史的學術出版社,在學術出版專業領域擁有極高聲望。本論壇特別邀請哈佛大學出版社執行主編SharmilaSen 博士以「與世界接軌——學術出版的視野與經營」為題發表演說,並邀請臺灣學術出版領域的關鍵人物共襄盛舉,一同探討學術出版社如何因應環境的變化,走出屬於自己的路。

【美學策進會】2014年1~3月 【歌謠、小說與城市】系列演講

本系列演講主要環繞在「歌謠、小說與城市」相關的議題進行深入的探討。

【台社論壇 】12/14(六)「文革學:從西方到中國」

時間:2013年12月14日(六)14:30-17:30

韓少功(1953-),湖南長沙人,當代中國傑出作家、重要編輯。他在1980年代主要創作「知青」題材的中短篇小說,被視為「尋根派」的看板作家,1995年發表形式風格特異的長篇小說《馬橋詞典》,日後發表兩部長篇《暗示》、《山南水北》。近二十年來,韓少功堅持文學介入當下的理念,隨筆作品逐漸成為個人的創作大宗。創作之餘,韓少功翻譯《生命中不能承受的輕》、《惶然錄》等作品,亦曾擔任海南《天涯》雜誌社長,使該刊物成為1990年代中後期中國大陸思想文化界論辯的重要園地。

【溯】

季勇創作展

展期:2013年10月5日(六)~11月17日(日)
開幕茶會:2013年10月5日(六) 14:00

當西方藝術家碰上東方經典將撞擊出什麼樣的火花?來自法國的藝術家季勇(Guillaume Hébert)挖掘《易經》的多樣性面貌,是對東方經典的回溯再現,也為西方數位藝術賦予了詮釋新生。

【美學策進會】2013年10~12月【跨界道學與文學:「眼」「精神」與「身體」】系列演講

本系列演講主要著眼在以東方經典思想家(流派)的文本,和西方理論進行對話與比較式跨界考察。

【八尺門】

再現2%的希望與奮鬥攝影展

展期:2013/8/10(六)~8/25(日)

人們為了生存而不懈奮鬥,不是為鏡頭與筆墨而生活

1984年-1996年-2011年,二十七年的追蹤紀實
【台社論壇】6/15(六) 民主︰自己教育自己?從中國大陸現實主義作家曹征路小說《民主課》談起時間:2013年6月15日(星期六)2:30 -5:30 pm
時間:2013年6月15日(星期六)2:30 -5:30 pm

民主是一種指點江山敢怒敢罵的自信,一點平等參與說了管用的日常氣氛,一份當家做主人的責任感。
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