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訂閱電子報
立即填寫 Email
訂閱紫藤廬電子報



端看台北能不能成為巴黎!夏鑄九
我和周渝是中學同學,說來算是老朋友了。但更重要的是,我和幾位學術界朋友合辦的「台灣社會研究季刊」誕生在紫藤廬,十年來每月一次的編輯會議都在此召開。我們幾個朋友真的常常自嘲「白吃白喝了周渝十年」,我也常常調侃研究哲學的錢永祥,能不能算是「台北的沙特」?如果能,那紫藤廬就有如巴黎大學旁沙特和卡謬常去的小酒館。不過,巴黎的沙特可是要自掏腰包的,台北的沙特卻幸運地白吃白喝了十年。目前,這份刊物已是台灣重要的批判性社會研究學術刊物,對年輕的學術工作者及研究生有一定的影響力。

另外,我想說說紫藤廬的價值、意義以及對未來的期許及建議。
我的父親周德偉先生周渝
許多人都有一個天真、無知而浪漫的童年,我的童騃生活卻是相當殘缺的。回憶過去,經常呈現的景象是:我坐在客廳的一個小角落裡,痴痴地傾聽著父親用熱情洋溢的湖南口音,面對前來探訪的朋友、教授或大學生們,縱橫談論國家大事、歷史教訓或是艱深的學術哲理。顯然那時我只能一知半解,甚至完全不懂,但卻也陶醉在父親以一個儒者情操的對國家人民、對政治經濟對、文化歷史的善願與希望中,這使我自童年起即承擔起一個我終身都可能丞擔不起的使命感的命運中。那是在1950年代,在世界政局上是冷戰對立的肅殺年代;在台灣卻是在政經路線尚在掙扎的年代,更是一個白色恐怖加上在教育與學術、文化層面上嚴加控制的年代。
它有各式各樣的可能性雷驤
我對紫藤廬的記憶應該是從「一個朋友的家」開始。
我記得我第一次和新婚妻子Amy來此作客,是在現在大廳的位置。當時,第一眼的感覺是,這個地方好棒!那麼寬敞舒適的大廳如果能讓更多人來此對談交流,真是再理想不過了。果然,沒多久,周渝逐漸開放了這空間,我親眼目睹了預期的理想的實現,著實感到非常興奮。當時的紫藤廬幾乎有各式各樣的可能性。我在紫藤廬辦了第一次畫展,這對我而言是很奇特的經驗,因為之前我未曾動念要開畫展。我記得當時邱煥堂來談過貿易瓷,還有許多朋友來此發表非正式的美學的論述。甚至,周渝還免費收容了自台中北上,無家可歸的畫家陳來興在此落角作畫,同時位了讓他掙些生活費,還提供場地讓他開班授徒。這樣自然而有人情味的人文活動持續地做下去,於是很受到社會矚目。
紫藤花開時陳文茜
紫藤,每年春季花開,約莫三月。今年紫藤花開,總統大選剛值落幕,春雨來得特別多,又不是時候,花朵雖繁茂,被雨折騰不到一星期,粉紫夾點嫩白的花瓣已碎落滿地。
327,五十萬人大遊行後,我難得興起,沿著仁愛路,新生南路,走進紫藤廬。紫藤廬老宅依舊,幾十年下來,時光匆匆,繁華遠去,花開又花謝。負責人周渝惋惜,也不過十天光景,花已掉了一半,紫藤老樹已歷經半個世紀,老樹攀騰過權力,攀騰過自由的吶喊,攀騰過知識分子的反抗,攀騰過台灣最困苦的民主歲月,攀騰過台灣第ㄧ家古老的茶藝館,攀騰過台北第ㄧ個反抗的文化空間。五十多年來,抓著結結實實的泥土,歲月雕琢的粗藤,冒出新葉,每年到了三月,不管時局歸誰,準時開花了。

【來自靜脈的聲音】

許馨文個展

展期:2014年8月2日(六)~8月31日(日)
開幕茶會:2014年8月2日(六)14:00

純白色六角形的鉛筆會讓人聯想到什麼?日常隨手的書寫工具?兒時初始的學習記憶?知識的象徵?抑或只是種單純有機結構體?

【習得的滋味】

雲南普洱茶形象的變遷

時間:7月25日(五) 19:00~21:00
講者:張靜紅(雲南大學新聞系講師暨澳大利亞國立大學中華全球研究中心博士後研究員)

作為一個雲南人,演講者經歷和目睹了近年來普洱茶的價值在原產地所發生的巨大變遷。這些變遷無所不在,包括茶園栽培、茶葉製作、品飲方式乃至相關的人情交往。演講者將透過她的主要調查地--雲南易武茶山,與大家分享並反思引發這些變遷的外在和內在驅動力。
從茶天地到人文道場
十八世紀一位英國作家曾深切感到:飲一杯來自大自然的好茶‧對靈感的催生作用‧不禁說出:「茶葉是靈魂的飲料!」而崇尚自然‧強調「天人合一」‧在認知的深處認為「天人同構」的漢民族‧千餘年來‧多少文人、藝術家、修道人、和尚與廣大民眾‧早就體會「從一口茶品山川風光與大自然精神」!我們可以說‧一片在水中展開的茶葉‧就在茶水世界中展開了一個小小的「自然道場」;而當飲茶人能放開自我‧讓精神與茶水相融時‧「無限」即為他開放。也有人在茶中找到大自在,有人在茶中展開了靈感與創造力,有人在茶中進入「初禪」〈「茶即禪心」、「茶禪一味」〉;也有人在茶道場中找到了對社會

【比較研究-小說、臺灣歌謠與身體】

2014年7~9月 

本系列演講主要環繞在「小說、臺灣歌謠與身體」的精神分析與文化想像相關的議題進行深入的探討。

【1989之後的中國文學】

 貝嶺vs.林培瑞

時間:7月10日(四)19:00~21:00
講者:貝嶺(詩人、編輯和出版人)、林培瑞(美國知名漢學家)

詩人貝嶺及知名漢學家林培瑞,共同從文明及世界文學的視野去探討自1989年「六四」之後的當代作家,對於歷史那一重要時刻、那個時代及隨之而來的社會變化如何於文字中呈現及見證。

【我們反抗,我們自由:我的心靈史】

余杰

時間:5/23 (五) 19:00-21:00
與談人:余杰(中國流亡作家)、鄭村棋(資深社運人士)

在台灣太陽花學運暫告一段落後,轉守為攻凝聚成另一種力量,公民意識遍地開花,要求政府傾聽人民的心聲。多次獲選為「影響中國百名華人公共知識分子」的余杰,集政治評論家、散文作家、歷史學者、人權活動家於一身,和與談人鄭村棋,同樣長期關注人權與社會運動,今年適逢中國六四天安門學運25週年,期待藉由這次對談,除分享個人經驗,也提出對於新一波公民運動的觀察與剖析。
81::